杂项/神的存在性证明

作者: 大问题

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56TFhY9s1I

偶然接触到神学, 我发现神学并非愚昧和无知的代名词, 相反它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辨. 要了解神学, 我们首先要抛弃脑中先入为主的概念, 尤其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 中国一直奉行的无神论教育, 因此神学总是与一些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 和大多数人一样, 我也曾经嘲笑过致力于神学研究的牛顿, 信仰上帝的爱因斯坦, 相信造物主存在的杨振宁, 无法理解这些顶尖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会和神学搞在一起.

杨振宁院士: 世界存在造物主, 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要理解为什么这群顶尖智商的人相信神的存在, 我们得从神学的基础触发. 神学, 顾名思义, 是一门研究神的学科. 要研究神, 首先得证明神是存在的, 否则这门学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 证明神的存在一直是神学最重要的课题.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最伟大的人: 贝叶斯, 帕斯卡, 笛卡尔, 牛顿, 布莱尼茨等人, 试图用理性和逻辑证明神的存在. 同样的, 也有许多人认为神是不存在的, 但反对者同样需要用理性和逻辑驳倒神存在的证明.

本文将分享数种神的存在性证明, 以及反对者是如何驳斥这些证明的, 它们分别是:

  • 宇宙论证明
  • 本体论证明
  • 目的论证明
  • 智能设计论证明
  • 宇宙微调论证明

神在本文中代指一个超越人类的终极存在者, 根据您的宗教信仰, 神可以是上帝, 盘古, 大统一理论, 蜥蜴人, 黑客帝国矩阵, 奥特曼, 42 或者意大利面等.

宇宙论证明

证明

宇宙论的证明(Cosmological Argument)就是指, 我们通过研究这个宇宙是怎么产生的, 就必然会推导出, 使得这个宇宙产生的原因就是上帝. 这听起来很有点物理学的味道了.

宇宙论证明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是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及其编写的神学大全.

img

具体而言,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会发现, 无论万物的生灭还是运动, 都有其原因. 比如说我们看到柳絮在空中飞扬, 肯定有其原因, 而这个原因肯定不是柳絮自己造成的, 柳絮不能自己动, 它运动的原因必须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事物, 柳絮飞扬的原因是因为风, 也就是说, 空气流动带动了柳絮的运动. 同理, 之所以能有空气流动, 它肯定也需要有另一个原因, 即,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造成了大气流动, 而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又是因为太阳辐射造成的, 而这个太阳辐射也是有其他原因的...以此类推, 我们会发现, 这个宇宙就存在着一个因果链条.

我们沿着这个因果链条一直往前追溯, 它必须要终止于一个源头, 这个源头就不再需要其他原因了, 它自己只是纯粹的原因, 它就是那个不动的第一因, 它开启了整个宇宙的存在, 运动和变化, 这个源头我们称之为上帝, 这就是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

牛顿爵士也是宇宙论证明的支持者, 他在发现牛顿三大定律后认为宇宙缺失了一块拼图即推动宇宙开始运行的第一推动力, 为此他花了一生的时间进行研究.

img

这个证明的底层逻辑就是:

  1. 自因不成立, 也就是事物自己不能作为自己运动的原因, 原因来自于外部.
  2. 存在一个因果序列.
  3. 无限回溯不成立, 因此这个因果序列必须定于一个不再有其他原因的第一因, 而这个第一因就是上帝.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无限回溯是不成立的, 意思就是说, 这个链条必须是有限的, 哪怕倒推了的再多, 倒推了 10 的 100 次方, 哪怕这个数再大, 它也必须有个确定的数.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总得有个头, 总得是一开始有人推了一把, 而不能无限倒推.

为什么就不能无限倒推呢? 阿奎那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去掉原因, 也就去掉了效果; 所以, 如果在这些成因之中没有第一物的话, 也就不会有最后一物或中间物之存在. 如果成因无限地推延下去的话, 就不会有第一个成因; 如此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效果和中间的成因; 而这却很明显地不是事实. 所以, 必须承认有一个第一成因, 大家都称之为天主.

想象一个实验: 如果一束光从无限远的宇宙射向地球, 那么它必然需要经过无限久远的时间, 因此地球便永远无法看到这束光. 如果存在无限远的因, 那么从因到果也需要无限远的传递过程, 因此果就必然不可能存在.

宇宙论证明中, 上帝其实是一个抽象神而非人格神. 第一因或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本身. 上帝在最初推动了一把宇宙后, 就不再干涉宇宙的后续运行.

批评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一个批评, 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犯了一个错误, 那就是对因果范畴做出了超越于经验的非法运用. 阿奎那根据对经验事物做了考察, 归纳出了一个经验事物的因果序列, 这都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 你在做倒推的时候, 怎么就能从经验事物的因果序列突然就跳到了一个超越于经验的第一推动者了呢? 这就是对因果范畴做出了超越于经验的非法运用, 因果范畴只能运用于经验事物, 阿奎那此前做的因果追溯都可以说是理性的推导, 但从经验事物跳到第一因却是一个信仰的飞跃, 所以这就不能算是一个理性的证明了, 而是阿奎那本来就信这个, 然后做了一个循环论证, 把有待证明的结果当成了用来证明的论据.

另外一种与此相关的批评来自于英国哲学家罗素, 他认为宇宙论证明犯的错误叫做合成性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罗素也把它叫做部分与整体的谬误(Part-Whole Fallacy), 意思就是说, 从一个整体里的每个部分都具有属性 P 就推导出, 这个整体也具有属性 P, 这是一个谬误.

img

1948 年罗素与英国神学家科普尔斯顿在 BBC 广播电台进行了上帝是否存在的著名的辩论, 当科普尔斯顿抛出了宇宙论证明的时候, 罗素就拿这个合成性谬误来反击, 罗素说: 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之外的原因, 并不能推导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就必须要有一个超越于宇宙的原因, 宇宙论证明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罗素还打了一个比方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 但是你不能因此推导说, 整个人类都有一个妈妈, 这完全是不同的逻辑领域.

本体论证明

证明

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 argument)是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理论, 属于先验性的证明方式. 该理论最早由中世纪哲学家伊本·西那和安瑟尔谟提出. 后世的哲学家, 包括谢哈布丁·苏哈拉瓦迪(Shahab al-Din Suhrawardi), 勒内·笛卡儿,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诺曼·马尔康姆(Norman Malcolm), 阿尔文·普兰丁格等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本体论证明.

img

经验证据是具有或然性的, 而逻辑推导是具有必然性的, 要是能在逻辑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任谁都无法反驳 -- 安瑟尔谟.

安瑟尔谟说, 首先, 我们先要给上帝下个定义, 定义明确才能做推理. 那上帝的定义是什么呢? 我们无须纠结于具体层面, 比如到底上帝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能不能把海水分开, 或者是说哪国语言, 这些具体的事都不重要, 我们就说最根本的, 从最根本上来说, 上帝之为上帝, 就是指上帝最大. 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存在者, 它比上帝还大, 那上帝就不是终极存在了, 它就成了二把手了, 那上帝就不是上帝了, 这就陷入自相矛盾了. 所以, 上帝的定义必然就是, 上帝是最伟大, 最完满, 最无与伦比的终极存在者.

有了这个定义, 这时候, 那些不信神的人会来抬杠说: 并不存在这样的上帝啊, 安瑟尔谟做的这个定义, 那个最完满的终极存在者, 这只是个概念, 只存在于概念之中, 或者说, 只存在于信徒的心灵之中, 但在现实之中并不真实存在.

安瑟尔谟说, 就等你们说这句话了, 只要你们能设想这么一个最伟大最完满的概念, 那么, 这个最伟大最完满的概念必然真实存在, 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 这就是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的证明可以拆解为一个三段论:

  1. 大前提: 上帝是我们所能构想出来的最为完满的概念
  2. 小前提: 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存在
  3. 结论: 上帝存在

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 大前提, 小前提和结论. 逻辑上, 结论是于小前提之上应用大前提得到的.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 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 一个经典三段论推理: 如果所有人都是必死的, 并且所有希腊人都是人, 那么所有希腊人都是必死的.

很明显,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前提. 安瑟尔谟凭什么说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存在?

安瑟尔谟通过反证法来证明了小前提也为真.

概念 A: 最无与伦比的完满概念. 它仅仅存在于心灵之中, 而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概念 B: 最无与伦比的完满概念. 它不仅存在于心灵之中, 而且存在于现实之中.

显然 B 比 A 更完满. 因此 A 不是最完满的, 这与 A 的定义"最无与伦比的完满概念"矛盾. 因此最完满的概念必然存在.

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还通过模态逻辑给出了本体论证明的数学表达式.

Definition 1: x is God-like if and only if x has as essential properties those and only those properties which are positive
Definition 2: A is an essence of x if and only if for every property B, x has B necessarily if and only if A entails B
Definition 3: x necessarily exists if and only if every essence of x is necessarily exemplified
Axiom 1: If a property is positive, then its negation is not positive
Axiom 2: Any property entailed by i.e., strictly implied by a positive property is positive
Axiom 3: The property of being God-like is positive
Axiom 4: If a property is positive, then it is necessarily positive
Axiom 5: Necessary existence is positive
Axiom 6: For any property P, if P is positive, then being necessarily P is positive
Theorem 1: If a property is positive, then it is consistent, i.e., possibly exemplified
Corollary 1: The property of being God-like is consistent
Theorem 2: If something is God-like, then the property of being God-like is an essence of that thing
Theorem 3: Necessarily, the property of being God-like is exemplified

对于这个证明过程, 笛卡尔, 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直呼内行, 很多数学家都比较认可安瑟尔谟的这个证明, 比如笛卡尔, 莱布尼茨以及哥德尔后来都沿用了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思路来证明上帝存在. 安瑟尔谟试图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建立同一性, 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批评

对于安瑟尔谟的本体论的证明的批评, 在安瑟尔谟同时代就有人提出了, 当时有一个叫做高尼罗的法国隐修士就来反驳了, 高尼罗用的是归谬法(Reduction to Absurdity)来反驳安瑟尔谟的证明逻辑, 就是我用你的证明思路, 来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从而也就反驳了你的证明思路. 高尼罗举了一个传说中的海岛 -- 迷失岛为例. 这个海岛据说是所有岛屿中"最完美的"海岛,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必然地推出它是真实存在的. 高尼罗借用安瑟尔谟的论证方式来进行归谬: 既然迷失岛是我们心中"最完美的"海岛, 它就不能只存在于我们心中而不同时在现实中存在(否则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来一个更加完美的海岛, 它不仅在我们心中, 而且也在现实中存在), 因此迷失岛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这一结论显然是荒谬的.

对于高尼罗的这个批评, 由于是同时代的人, 安瑟尔谟也给出了回击. 安瑟尔谟认为, 高尼罗拿一座岛来反驳是无效的, 因为本体论的证明仅适用于用来证明上帝这种最完满的存在者的存在, 一座岛屿就算再完满, 它也是有限之物, 一个再完满的有限之物, 就算它的概念里面不包含存在, 也不会导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我们可以发现安瑟尔谟的这个回应还是有些道理的, 因为安瑟尔谟一开始就说了, 本体论的证明是先天的证明, 是逻辑推导, 不涉及具体的经验事物, 所以拿具体的经验事物做论据并不能反驳本体论证明.

当然, 高尼罗在反驳中没掰扯清楚的话, 被后世的另一位哲学家康德说得更清楚一些, 康德对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给出了更为系统的批评. 我们之前提到过康德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批评, 这里康德又来批评本体论的证明了, 说明一下,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对各种上帝存在的证明都给出了批评, 包括本体论的证明, 宇宙论的证明和目的论的证明, 康德把这些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都叫做理性神学(Rational Theology), 康德对这些理性神学逐一给出了反驳.

img

这倒不是说康德在主张上帝不存在, 康德自己也是信上帝的, 康德的意思是说, 这世界上有一些最根本的东西, 比如上帝存在, 自由意志, 灵魂实体, 是超出我们的理性和知识的的范畴的, 它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 而是属于信仰的对象, 因而就不存在一种所谓的理性神学. 当然, 科学和理性并不能否定上帝存在, 但是, 科学和理性也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如果你试图用科学, 用理性去证明上帝存在, 你的证明必然是有 bug 的, 用康德的话说, 就必然会造成逻辑上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英语: Antinomy, 希腊语: ἀντί)是一种哲学概念. 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 又译作二律背驰, 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康德是怎么反驳本体论证明的呢? 康德认为, 安瑟尔谟搞混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种不同命题的用法了. 分析命题就类似于同义反复, 它没有增加新的经验知识, 比如说, "三角形有三个角"就是一个分析命题, 在这个分析命题中谓词"有三个角"是包含在主词"三角形"之中的, 所以你一旦提出"三角形"这个主词, 必然也就把谓词"有三个角"给带出来了. 但是, "上帝存在"并不是分析命题, 而是一个综合命题, 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并不能从"上帝"这个主词里分析出来. 上帝是否存在并不蕴含于对上帝的定义之中, 用康德的话说, "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 也就是说, "存在"不是一种实体的属性, 所以你就不能先给主词下个定义, 说"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概念, 然后从这个主词中分析出它必然存在了. 一个东西是否存在是需要到经验世界里验证的.

不过, 后来也有一些哲学家, 比如黑格尔, 认为康德的这个批评其实也就是高尼罗的批评的翻版, 逻辑还是一样的, 就是非得让人家数学家出门, 拿一些经验作为证据去反驳人家安瑟尔谟的先天证明. 黑格尔就不同意康德的这个反驳, 因为按照黑格尔自己的哲学, 他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或者说概念与存在是同一的, 黑格尔也认为安瑟尔谟说的最完满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而是其本身就必然存在. 只不过, 黑格尔认为安瑟尔谟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 安瑟尔谟的概念与存在的同一只是一种直接的, 抽象的, 贫乏的同一, 而概念之所以能和存在同一, 是一种变化发展着的, 辩证的同一.

但是相比之下, 黑格尔认为, 康德就比安瑟尔谟错得更离谱了, 康德完全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也就落入了一种片面的知性思维之中, 也就是一种孤立的, 静止的, 片面的思维方式.

按照黑格尔的哲学, 这个世界上肯定是有一个绝对的, 必然存在的东西的, 因为如果没有绝对必然的东西, 万物根本就不会存在. 而这个绝对的, 必然的存在的东西, 就是精神(Geist). 精神一开始是以逻辑蓝图的方式存在于概念之中, 然后它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异化了自己, 精神性的概念外化为物质世界, 于是就有了自然史, 而这个自然世界变化发展的目的就是演化出人类, 于是就进入了人类文明史, 然后这个人类就会演化出一种追求, 就是忍不住就要在哲学上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而最终答案是: 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 因此绝对精神就通过人类的精神认识了自身, 达到了一种精神的自我认识, 因此人类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 所以人类必然会演化出来. 强人择原理了属于是...

事实上我们可以非常简明的证明黑格尔所说的绝对且必然存在的东西. 当你怀疑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东西都是假的, 也就是不存在绝对且必然的存在, 但是当你做了这种怀疑的时候, 你的怀疑本身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你的怀疑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必然存在的东西: 精神.

目的论证明

证明

对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Teleological Argument)也叫做设计论证明(Design Argument), 基本思路是: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 发现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这么和谐, 这么有序, 个山川树木, 日月星辰, 花鸟鱼虫, 都有各自的位置, 而且都有各自的目的, 尤其是我们动物和人类身上的各种器官都是如此精妙. 如果再细化到微观领域, 比如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葡萄糖, ATP 转化酶, 这些精妙的结构, 让我们不得不感叹, 大自然简直就是鬼斧神工. 这个世界的秩序如此精巧, 巧妙到我们很难相信这些个秩序是偶然产生的, 所以这一切的背后必定有一种精心安排的, 有目的的设计, 而这个背后设计者我们称作上帝.

目的论证明的核心思路用一句话说就是: 这个世界的秩序太精巧了, 必须要有个有目的的设计才能解释得通, 而这个有目的的设计就来自于上帝.

这个目的论的证明或者设计者的证明, 被 18 世纪的神学家威廉·佩利表述得更为形象, 佩利说, 如果我们在荒野里看到地上有一块表, 我们肯定不会认为这块表是无缘无故地偶然出现在这里的, 因为这块表实在是太精密了, 它肯定是被钟表匠设计出来的, 然而被放置到了这里. 同理, 我们看到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和谐精妙, 我们据此也可以推断, 一定是某个智慧的设计者设计并创造了这个世界. 这个设计者我们称作上帝.

目的论的证明也是一种最佳解释论证(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它不像本体论证明那样是逻辑推导出来的, 而是我们观察世间万物, 发现这个宇宙的秩序如此巧妙, 这是一个事实, 然后我们需要通过溯因推理来为这些奇妙的事实找寻一个最佳的解释, 而一个有目的刻意安排和设计, 就能把这些奇妙的事实解释得通了.

批评

对目的论证明的批评, 主要有三种:

这是一种最佳解释吗? 黑格尔他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面评论像笛卡尔, 莱布尼茨, 贝克莱等人的哲学理论. 黑格尔认为, 上帝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大阴沟, 他们自己的哲学解释不清楚的事情, 就往这个阴沟里面一丢, 说是上帝干的, 就当把这事儿给解释了. 所以按照黑格尔的这个思路, 目的论的证明就不是一种最佳解释论证, 反倒像是一种偷懒的解释, 就是稍微遇到点解释不通的事, 就说是上帝他老人家干的, 这在智力上也太偷懒了吧.

世界真的合目的吗? 第二种批评是针对目的论证明所预设的宇宙的合目的性来发起进攻的. 目的论者认为, 这个世界非常和谐, 非常精妙, 好像具有一种合目的性, 但是, 休谟就指出过, 这个宇宙真的很和谐很精妙吗? 如果这个宇宙真的是被设计出来的话, 这个设计并不完美, 甚至充满了缺陷, 如果通过宇宙秩序的完美来反推出设计者的存在, 那只能说明这个设计者也太蹩脚了.

秩序必须是被安排出来的吗? 由此, 引出了达尔文的演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 达尔文自己是信上帝的, 他提出的演化论并不是为了反驳上帝的存在, 但是这不影响他的理论本身造成了一个效果--这个世界不再额外需要一个设计者就能自行演化出一种互相适应的状态, 也就是说, 演化论推翻了目的论.

img

智能设计论证明

证明

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主张, 这个世界是由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智能所设计出来的. 当然, 这其实也还是一种目的论的证明或者设计论证明, 可以说智能设计论就是一种现代版本的目的论, 它和古代版本的目的论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十分精巧, 巧到必须要有个有目的的设计才能解释得通. 只不过, 此前的那种朴素的目的论证明被人说成是小学生造句水平, 而智能设计论则从生物化学方面提出一些过硬的事实, 通过这些过硬的事实表明, 这个世界真的很像一块表.

img

对于传统的目的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造成了极大的杀伤. 那么这一批现代的智能设计论者, 他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怎么样回应演化论, 智能设计论需要指出演化论是错的, 理由是: 演化论不能解释这个世界为何如此复杂.

美国生物化学家迈克尔·贝希提出了一个概念--不可化约的复杂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 这意思是指, 一个系统的整体是由好多部分组合构成的, 这个系统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运作, 所以对于系统整体的运作, 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化约的, 因此这个系统就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

贝希拿捕鼠器, 也就是老鼠夹, 做了一个例子, 一个捕鼠器由五部分组成: 一块木制的平板, 一个金属的锤子, 一个弹簧, 一个抓手, 以及一个在设置陷阱时用来卡住锤子的金属棒. 一个捕鼠器的这五个部分, 如果任何一个部分被去除掉, 那么这个捕鼠器整体就不起作用了. 同理, 生物体和生物体的器官也是一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 这个系统的整体少了其中哪个部分都运作不了, 比如人的眼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由视网膜, 晶状体, 眼角膜等部分组成的, 而且还不是部分简单的相加, 而是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才能造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最终才能让眼睛能看见.

问题来了: 对于这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 请问, 演化论怎么解释, 这些复杂系统的不同部分是怎么做到, 第一, 各自分别演化出来?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 这些不同的部分最终还能以同步的演化节奏协调一致地组合在一起, 实现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 这种大型工程如果没有一个设计者来统一调度的话, 通过自发的演化, 是根本不可能形成这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的.

批评

如果要对智能设计论者进行回击, 演化论者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复杂系统是怎么无须通过刻意的设计而自行演化而来的.

古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来说明无须刻意安排就变复杂的机制. 生命演化之路就好像一个喝醉了酒的醉汉从酒吧回家的路, 这条路是一条狭长的小道, 路左边是一堵墙, 路右边是一条沟. 这醉汉喝醉了, 走路东倒西歪的, 一会往左倒, 一会儿往右歪, 是高度随机的. 我们假定这个醉汉往右边倒就代表着生命朝着更复杂的方向演化, 而随机往左边倒则代表着生命朝着更简单的方向演化, 那么只要这条路足够长, 长到像 40 亿年那么长, 那醉汉就必然会掉进右边的沟里, 因为左边有一堵墙, 醉汉每次往左边倒的时候, 它就会撞上墙被弹回来. 而这个墙就代表生命演化无法再简化的最小单元结构, 也就是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 而且, 确实, 目前地球上最多的物种就是单细胞生物, 但是, 生命演化到这个地步就没法再简化了, 因为再简化就没了, 所以生命演化在往简单方向是有天花板的, 而复杂方向则没有天花板, 所以显得生命的演化有一种变得更为复杂的趋势. 但是说回来, 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演化本身偏爱变得复杂, 或者被谁安排要变得复杂, 就好像这喝大了的醉汉, 东倒西歪, 他自己并没有什么有意识的目的一样.

宇宙微调论证明

证明

宇宙微调(Fine-Tuned Universe)证明依然也是一种目的论证明或者设计论证明, 简单说, 就是这个宇宙的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基本的物理常数非常精妙, 是没有理由地精妙, 好像就是为了使得生命的出现, 甚至就是为了使得人类的出现, 而被某种高级智能微调过.

具体而言, 宇宙微调具体调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简单科普一下.

我们知道, 现代物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中的科学, 成为所有科学中最硬核的内核, 它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就在于, 它是在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之上, 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一整套理论大厦, 然后据此就能解释世间万物了. 物理学家一直想给整个宇宙建立一套大一统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y), 或者叫做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 能够把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等物理学整合在同一个理论模型之中, 也就是把我们刚刚说的现代物理学最让人引以为傲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用一个简洁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物. 爱因斯坦晚年一直就在试图提出一个统一理论, 当然, 他晚年就一直耗在这事儿上, 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成功.

虽然, 直到现在, 物理学家的这个终极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 不过, 目前的物理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个阶段性的准万有理论, 叫做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在这个模型中囊括了夸克, 轻子等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也囊括了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这些物理的基本相互作用. 除了没法解释引力, 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这套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1954 年, 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划时代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群理论(或称杨-米尔斯理论). 1961 年, 谢尔登·格拉肖将弱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考虑, 发现电弱相互作用, 不过谢尔登·格拉肖的模型缺陷是, 没有以杨-米尔斯场论为基础, 因此它缺少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机制. 在 1967 年, 史蒂文·温伯格和阿卜杜勒·萨拉姆将电弱统一理论建立在了杨-米尔斯场论的基础之上, 将希格斯机制引入格拉肖的弱电理论, 从而得到了一个完美而自洽的理论, 形成我们现在看到它的形式.

但是, 问题在于, 在这个标准模型中, 物理学家惊奇地发现, 有 25 个底层的自由参数是没有道理就被设定成这样的. 自由参数是指, 这些参数不是计算推导出来的, 它们只是恰好取了这个值, 没什么道理可言.

那为何又叫"自由"参数呢, 因为这些参数的取值是可以自由调节的, 它们并不是非得取这个值, 它们取别的值的话, 这个物理学标准模型依然是自洽的, 也就是说, 这些参数取别的值宇宙依然能够自洽地存在, 但是, 只要自由参数哪怕是变动一丁点, 这个宇宙就就不会演化出生命, 甚至不会产生星球, 甚至连化学变化都不会发生, 但是这样的宇宙完全是可以存在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 是谁把这些可以自由调节的参数调节到这种允许发生化学变化, 允许产生星球, 乃至允许演化出生命的不多不少正正好的数值的呢?

我们举具体的例子来说, 精细结构常数 α 是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关键常数, 用来表示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的强度, 它在标准模型中也就是电磁耦合常数, 所以任何电磁现象都取决于这个精细结构常数.

但是问题在于, 精细结构常数它不是算出来的而是通过实验测出来的, 实验测定出它的值就是: 1/137.035999139. 这个数值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如果 α 的取值比现在这个取值偏差 4%, 宇宙中就不会有稳定的碳元素存在. 我们都知道, 碳元素是构成我们现有生命的必要元素. 至于这个精细结构常数为什么非得取 1/137.035999139? 无法回答.

这个宇宙太巧了, 它还不单单是生物学上的巧, 生物学上的巧还可以通过演化论来解释, 它是物理常数上的巧, 那可真就太巧了. 对于这种加倍的巧合, 我们必须给出一种加倍的不同寻常的解释.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 非同寻常的论断需要有非同寻常的证据(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 当然, 这句话一般是被用来反驳迷信或者反驳有神论的, 但是放在这里, 我们套用这个句式也可以反过来说: 非同寻常的巧合也需要非同寻常的解释(Extraordinary coincidence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xplanation.).

最合理, 最简洁, 最省事的最佳解释就是: 这些巧合就是出于一个目的而被设计出来的.

批评

如果想要反驳宇宙微调论证的话, 关键问题就在于, 怎么解释宇宙微调现象, 怎么解释物理常数的取值都这么恰到好处. 目的论者的解释就是被上帝或者更高级的智能微调过的, 那如果要反驳这个, 你就需要撇开上帝解释微调现象.

如果要撇开上帝来解释微调的话, 大概会有五种路数:

  1. 物理常数并不精妙. 是因为你自己就在这宇宙里面, 所以自我感觉它很精妙. 如果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取别的值, 一样可以诞生其它形式的生命.
  2. 大一统理论. 对微调现象的第二种解释就是说, 这些物理常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常数, 也就是说, 并不是毫无道理被设置成那些个取值, 而很有可能是根据一个更为基本的大一统理论而计算出来的结果.
  3. 常数随时间变化. 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的这个宇宙空间里, 物理常数的取值恰好演化到了适合诞生生命的区间里面. 早年间, 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就认为, 万有引力常数, 也就是我们中学时候学的那个牛顿常数或者叫做重力常数 G, 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 它是随着宇宙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小的. 另外, 之前提到的精细结构常数 α, 最近一些年, 也有物理学家认为 α 是随时间变化的, 而且这次不单单是假说了, 而是有一定的实验证据的. 一九九九年, 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约翰·韦伯(John Webb)通过观测 120 亿年前的类星体发出的光谱, 测算出 120 亿年前的 α 的数值和目前地球上的 α 的数值, 相差了 100 万分之一. 二零零零年以后, 韦伯团队又观测了 143 个类星体的光谱, 测算出精细结构常数 α 在过去 10 亿年间大约改变了 20 万分之一.
  4. 多重宇宙. 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参数套餐, 只是多元宇宙中的其中一个套餐.
  5. 生物宇宙.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生物, 是会繁殖的. 这样演化论就能解释宇宙微调现象.